01
最近几年和欧美的一些心思领域比较有阅历的剖析师有些沟通。其间一位老师的督导曾在Tavistock诊所与比昂工作过许多年。她比照昂做出了一下谈论:“Not everybody is Bion, not everybody can use his own psychotic part of the mind to treat patients”(不是每个心思医治师都是比昂。一般人不能像比昂那样用自己的精力病状与来访者共情,共振)。
对的!有阅历的比昂门户与后期比昂门户医治师的医治“技能”之一便是:用自己的精力病状来共振来访者的精力病状。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医治“技能”。每一个人,医治师和来访者的心里都有精力病与非精力病组成部分(这是不可否定的实际)。我常常用硬币的双面来描绘许多心思现象:比方,正能量与负能量为心思实际“硬币”的双面;精力病状与非精力病状为每一个人的心思结构组成部分。实际是:没有精力病状与没有非精力病状的人不会存在。换句话说:
没有没有伤口的人,只要少点或多点伤口的人;没有没有伤口的人,只要还没有被包容的伤口。
不管在哪一个社会(欧美,亚洲与我国),人们都对“精力病”这个词感到惊骇与排挤。表面上看来,这种惊骇与排挤是针对所谓的精力病患者的。但在更深层次层面,这种惊骇与排挤其实是针对咱们每一个人自己心里精力病状的防御。
当一个社会越曲解时,对精力病状的排挤就越曲解(否定,进犯,降低,嘲讽)。社会对“精力病”过度曲解的排挤,否定与进犯的背面的实际是:这个社会与其间的每个人其实都患有十分曲解的精力病状。
在一个曲解而充满病态精力病状的社会里,每天上下班的“正常人”不一定比精力病院的“疯子”正常。当曲解变得习以为常时,根据人道自身的正常会被体会为一种曲解。 我在这儿说的人道的正常是荣格与比昂说的母婴容器原型 — 每一个婴儿生下来都有的期盼与需求:需求妈妈抱,妈妈喂奶。需求从妈妈那取得温暖;需求向妈妈传递进犯性并从妈妈那取得进犯被包容后的安全感。
我用母婴联系来解释一下这是什么意思:这儿我提及一点John Bowlby的母婴眷恋理论(attachement theory)。 婴儿对爸爸妈妈的眷恋是无条件的,也是无挑选性的。同理,社会中每个人对身处的社会的眷恋也是无条件与无挑选性的。
那么亦弛到底在说什么?:
A. 假如婴儿眷恋的是情感过度曲解的爸爸妈妈。那么ta会把曲解的情感互动/体会与“爱”(这种“爱”背面躲藏的是嫉恨,狂暴,操控与掠夺的涌动)当作是一种“正常”。而把相对健康与温暖的爱体会为一种进犯与伤害。这是一种情感曲解,倒错(曲解了180度,彻底弄反了)。
B. 在社会层面也是相同:当社会里的每个人眷恋的都是曲解的情感互动时,他们会把正常与健康的联系体会为一种“曲解”,“病态”。 会把正义,正派,清醒,情感相对健全的人关入精力病院。
C. 我再说下此眷恋倒错在临床心思咨询层面的启示:严峻的心思疾病的背面往往是:从小到大无法挑选地眷恋着一种自以为“正常”的曲解情感互动形式与体会。曲解的眷恋与情感互动形式会自动化地在当事人的日子中重复:找的女朋友/男朋友都和病态的爸爸妈妈相同虐(弗洛伊德:强迫性重复)。
妈宝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眷恋着那个全部包揽与操控欲极强的母亲(爸爸妈妈)。无法自拔,无法自己面临社会。妈宝在母亲的包揽与操控中获取的是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是对必要与天然的生长痛的一种防御。品格生长的必经之路是去渐渐面临尝试新鲜事物与面临实际所带来的不确定感(unknown)。由于妈宝的妈(爸)没有给予孩子这种渐渐接受,面临,阅历,包容消化焦虑与挫折感的才干,所以妈宝只能躲在妈妈的操控中得以存活。妈宝的妈向妈宝传递的一句无(潜)意识对话是:世界永远是十分危险的。只要一辈子躲在妈妈怀里才是安全的。
咱们再回来说母婴眷恋。我在这儿说的眷恋不是一种认知,理智,逻辑层面的思考(不是一种能够讲的道理)。而是一种根据人道情感层面的体感—深入基因,骨髓的体会。
我在这儿把“妈宝”进一步命名为“眷恋重复”:由于从小到大眷恋的都是曲解。这种曲解带来的是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自身不是病态。而病态表现为:靠眷恋曲解取得安全感的这种情感链。在心思咨询中,医治师需求渐渐辅佐来访者舍弃,打断对这种曲解情感链的依附。只要这样来访者才有望去探究世界(人际联系)并获取更加健康的安全感。
说得简略!但在临床中,“打破曲解情感链”这个进程其实是十分漫长的,有时要10年左右。“打破曲解情感链” 中有两个“技能”:
1)来访者对医治师发生新的眷恋,并从咨询师那获取一些相对健康的眷恋体会(前提是医治师有过并大致分得清健康与曲解眷恋的体会)。2)辅佐来访者渐渐看见(体会到,内省到,发觉到)曲解情感形式给ta自己带来的苦楚。
1)和 2)宏观来说没有次第先后。一些来访者心里混杂了相对健康与曲解的眷恋与情感互动形式。针对这种来访者,能够采取以下联合方案:辅佐来访者体会到自己内部曲解品格部分(坏客体)对相对健康品格部分(好客体)进犯后带来的苦楚。对此苦楚的长时间发觉最终能够引发对好/坏客体施暴的怜悯,哀悼(弗洛伊德说的mourning)。
但针比照较严峻的来访者来说,上述联合方法不会有太大的用处。由于这类来访者儿时相对健康的眷恋联系体会太少或几乎没有。这类来访者往往被诊断为边际性精力病与边际性品格障碍。边际品格障碍患者与其他来访者的唯一不同点是:他们的眷恋体会和其它来访者的眷恋体会曲解程度不同(扭得更厉害)。
边际品格障碍心里的眷恋曲解能够被描绘为:在曲解的黑洞与真空中飘浮。很少,或几乎没有能够发觉与比照内部曲解情感实际的参照物。这是一种在真空中没有支点,不能定位的体会。说得浅显一点:
从小压根就没有体会过相对健康的眷恋联系,心里全是曲解的体会。心里假如没有或很少有健康的体会,那么发觉内部病理,曲解的支点就会变得很少。对于这类来访者来说,从咨询师那获取一些相对健康的眷恋体会是十分重要的。否则他们在心里压根就没有自我发觉的比照点。
相对健康的眷恋体会是发觉心里曲解与病态的支点。
当然和边际品格障碍发生眷恋联系对咨询师来说价值是十分大的。许多有阅历的咨询师,精力剖析师都会说相似的话:咱们要量力而行,不要被自己的解救妄想过度利诱。比昂曾说:“假如一位来访者的咨询让你失去了与其他来访者咨询的心思功能,那么你需求考虑是否持续接这位来访者”。即使是比昂这样有阅历的咨询师也是有限的,非万能的。所以:
作为咨询师,要量力而行。咱们无法解救所有人。咱们根据自己的才干领域,尽力协助来访者。精力剖析师温尼科特说过:“咱们先是人再是心思医治师”。
来访者是人,咨询师也是人。人道自身是有限的。注:看到这儿,休息休息… ; )
02
首要说说:健康的与病理的精力病状。
精力病状可怕但也不可怕。精力病状有许多类型。比方温尼科特说的每一个健康妈妈的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原始母性的全神贯注)便是一种精力病状。这是一种健康的精力病状。假如妈妈早期育儿阶段(宝宝两周左右)没有这种精力病状,那么婴儿会被严峻伤口并渐渐呈现病态的精力病状。
对!精力病状能够是健康的。艺术,科学,人文,宗教领域的创造都是根据相似精力病状的。当然精力病状也能够是病态的。病态的不是精力病状自身,而是伤口带来的对精力病状的曲解与包容节奏失调:不应发精力病时发精力病,该发时则发不出来。
病态精力病状的呈现状态是:没有皮,神经裸漏在外的过度灵敏状态。说得浅显一点:病态精力病状缺失与反常的是一层包裹,包容,过滤,容含精力病状的膜与皮。比昂把这层皮称为:阿尔法功能/膜,触膜(contact-barrier)。法国拉康派的一些医治师会把其叫作skin ego(皮肤自我)。奥格登(Thomas Odgen) 在对自闭-紧邻(autistic-contiguous position)心位的描绘中也有相似表达。荣格派咨询师会把其称为品格面具(persona)。
荣格精力剖析师John Beebe总是在督导中对我说:我总是把品格面具比方成树皮。大家都有树皮,只不过边际或精力病状患者的树皮比较僵硬算了。渐渐针对他们的品格面具进行医治(对其进行活化,软化,生命化),长时间看来是有疗效的。
写到这儿,我想回到此文的开始点来谈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精力剖析师是怎样用自己的精力病状来医治与和来访者的精力病状联合,调频的?许多来访者与咨询师会向我反应:他们觉得和自己的咨询师(来访者)不在一个界面上说话。LOL, “不在一个界面”这个词组真的是太准确了!
医治师假如没有发觉自己心内精力病状的功能/才干的话,那么ta是没法与来访者的精力病状品格组成部分调频,联合的—频率都不对,当然感觉不在一个界面说话。所以对自己心内精力病状的发觉是心思医治师必备的才干。这种向内的发觉力与内省力一部分是天生的,一部分是后天习得的。天生的我就不说了(内向型品格一般这类天分更强)。后天的习得方法便是内省:向心内发觉,探究的才干。这种才干的死后是十分强大的勇气。向心内探究与和自己的精力病状品格组成部分联合永远是令人惊骇的。在如此激烈的惊骇面前,能持续向内探究的人都是勇敢者,探险家。
向内探究有两种方法:1)找剖析师剖析 2)内观操练。
一般2)是在1)的长时间进行之后才干习得的心思功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先进行长时间的自我体会(被剖析,被咨询),内观操练不会有很大的协助(一般练着练着就迷失了,放弃了)。
“张老师” 在自我体会的第6年开始了内观操练。这次疫情封城初期(自我体会的第9年),“张老师”闭关内省了4个多月,几乎没有在实际中见过朋友(除了到一位法学博士那拿了两次口罩以外,几乎没有当面接触任何人)。在这次内省进程中,我时间短触碰到了比客体联系更深的心思层:荣格把其叫作集体无意识,巴林特叫它为basic fault (心思底层)。我个人的描绘是一种十分根据身体的心思体会。不能否定的是:这个进程充满了惊骇。但当从这个心思根底再次浮现出来的时候,我取得了许多在人生,临床层面的领会。我收成了一些另眼相待自己,朋友,亲人,来访者的心思支点。“张老师”遇见并穿过了自己的暗影(荣格的shadow)。
这种体会不是我一个人独享与独有的。比昂,荣格和James Grostein(我以为比昂最有造化的弟子)等人都有过此类体会。我在这儿引证一下本人正在合作翻译的《阅读比昂》中关于Grostein的一段话:
Grotstein saw it as a state of mind that was different from the paranoid-schizoid and the depressive positions. Grotstein 发觉到了一种与偏执-分裂不相同的心状。
This state of mind reflects a deep contact at another, undifferentiated level: One intuits – internally ‘senses’ – the objectlessness of the object without ever contemplating it, yet experiences its presence.
此心状表现了与一种未分化心思层次的深度触碰:ta不经思索地从心里直觉层面体会到了客体的非客体性状(空)。
In the transcendent position, the individual must forsake the presence of the object in order to look inward into his or her own subjectivity.在这种超验心位中,为触碰到心内实际,此人有必要(暂时)舍弃对客体的眷恋。
没有比这段更好形容我这次闭关内省的体会了。这种体会便是与自己精力病状(心灵深处)联合的体会。一位好的心思剖析师有必要阅历此类体会。
梵学里把此体会叫作:舍弃,解脱(letting go)。 松开手,放下操控欲,让ta自在飞翔。
亦弛:不入鬼界,何以为人。今世正能潮是社会与个人精力分裂状(克莱因说的splitting/schizoid postion)的呈现。
温尼科特:穿过假我,遇见真我(实在的自己)。
比昂:用对自己精力病状的发觉来和来访者共情。
荣格:遇见自己的暗影(负能量)才干成为一个更柔和,完整的自己。
精力剖析师要先遇见自己,才有望遇见来访者,与辅佐来访者遇见ta自己。
心思管理的终极目的只不过是:渐渐遇见那个自己一向惧怕遇见的自己,然后与其对话,共情。
不遇见自己的邪恶,正派,阳光从何而来?不遇见自己的伤口,美好与坦然从何而生?
对正与反;积极与消极;昏暗与阳光(原型,archetype)的触碰,审视与思考是今世爸妈,社会与其成员的责任与急需的情感才干。
期望这篇文对你有些启示,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