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三胎,女性不想生孩子的7个心理事实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出处:简单心里
我今年30岁。当我跟父母表达“不想生育”时,他们认为我不过是个还没长大的小女孩儿。
后来我发现,这种代际情境还挺普遍。
——在讨论更大的生育政策之前,在家庭内部,女性说“我不想生孩子”时,她的话不被认真对待。
她周围的人觉得:这种想法吧,迟早会变的。等遇到真爱就想生了。真到年纪就想生了。以后老了会后悔的。大城市都晚婚晚育,再过几年就成熟了。
35岁,她被贴上“自私、不孝”的标签。
40岁,“不生”的话题变成隐形的禁忌。没人再敢催一个“悲惨的老姑娘”生孩子了。
女性们用子宫说话。不仅仅是中国,整个世界都面临着由年轻向老年的转变。
1950年,全球女性一生平均生育4.7个孩子。华盛顿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2017年全球生育率几乎减半至2.4,他们发表在《柳叶刀》上的结论预计,到2100年,全球生育率将降至1.7以下。

图片

“三胎”政策点燃朋友圈的那天下午,新华社的一项网络投票呈现了压倒性的结果:

图片

“原因很简单,没钱”。
一个在北京工作8年、准备结婚的朋友对我说。“多一个孩子,房子、车子得升级,教育投入翻倍,育儿压力无人分担,同时女性职场更艰难”。
这与国家卫健委对“生育意愿降低”原因的分析吻合。对于“想生不敢生”的人,排名前三的原因是:
  • “经济负担重(75.1%)”
  • “没人带孩子(51.3%)”
  • “难以平衡工作和家庭”:女职工生育后工资待遇下降的有34.3%,其中降幅超过一半的达42.9%

图片

在生育率更低的日本,《不让生育的社会》一书讨论了“妊娠解雇”、“育儿离职”等我们为何无法成为父母的理由。
经济、社会环境在变。当我们向内探究,人们的心理环境是否也发生了变化?
“不想生孩子”的7个心理事实
曾有一份研究分析了来自46个国家的780份回答,研究人员评估了大五人格特征、独立性特征、为人父母的愿望、选择无子女的动机以及其他各种社会人口特征,发现:

图片

最强烈的原因:对独立和个人自由的渴望

这几乎是压倒性的理由。在79%的动机研究中,人们不想生孩子的理由是:免除儿童保育责任,并由此获得了更多其他机会(Houseknecht,1987年)。
Houseknecht还指出,不生孩子的女性存在一种普遍特征:她们从小接受相对宽松的教育,父母鼓励她们独立和取得成就(Kaltreeder等,1977年)。而且,本就是“独生女”的女性更可能没有孩子(Kiernan,1989年)。
图片
在一项针对无子男女的调查中,超过80% (尤其是40岁以下)的受访者认为,“我重视自由和独立”是一种强烈的动机(Scott,2009年)。研究发现,“为人父母的愿望水平”与独立性得分呈负相关。
比利时社会学家Ron Lethaeghe于1986年首次提出了一个宏大的概念,叫做“第二次人口转变(Second Demographic Transition)”,即:当我们在社会层面上寻求自我实现(self-fulfillment)时,生育意愿降低,生育与婚姻脱节,人们希望找到除婚姻之外的多种生活方式。
可以说,生育水平降低,本就是经济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的结果,对女性来说尤其如此(Waren等,2013年)。这可能是女性群体意识层面一种“自我的觉醒”,与“自我关照”的生活态度有关。
图片
“现在没时间生孩子,等这个项目做完”:被一再推迟的生育
“不生孩子”的第二大常见理由(46%)是推迟生育,且在“生还是不生”之间持续地权衡(Rybińska等,2019年)
《不让生育的社会》记录了一个职场案例:
33岁的宽美是公司最年轻的组长。她沉迷工作,年长5岁的丈夫想要小孩,宽美女士总是说:“手头一个重要项目正在收尾阶段,我是项目负责人,不能半途而废。”对于怀孕始终举棋不定。而一个项目,短则半年,长则一两年。
图片
Jokela等人(2010)发现,人格特征中的高度“坚持责任心(Persistence)”使生育概率降低25%,可显著预测无子女的情况。
——也就是说,工作越“想负责”的人可能越不容易生孩子。在生活中则表现为:避孕措施更完备、对是不是要孩子的决定更谨慎。
堪萨斯州立大学的研究者发现,“人们想要孩子的愿望,最受积极和消极方面取舍的影响”。这类“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在降低出生率中存在关键作用。
她们可能会在利弊权衡的矛盾心态中,不断推迟生孩子的决定。
图片
“对育儿感到焦虑”:每3位母亲中存在1人面临孤立无援
简单心理与育学园的一项联合调查显示,近70%的新手妈妈对育儿感到焦虑。0-1岁孩子母亲情绪低落和焦虑的程度更高。
最大的原因是:有孩子后家庭琐事矛盾变多。

图片

日本的一份调研(原田氏报告)显示,每3位母亲里有1人面临孤立无援的状况。这主要包括:“遭遇职场排斥”、“几乎承担起养育孩子的全部重任”、“不知道怎么照顾孩子”。
此外,在23年间,“对育儿感到焦虑吗”这个问题的回答出现了显著分歧(如下图)。相对于1980年回答“是”的人,2003年回答“是”的人明显增多。
图片
3岁之所以是一个分水岭,是因为这时孩子的“自我”开始萌芽。与我们所做的调研不同,此时在育儿中感到不安的日本父母增加了3倍。
图片
“生第一个孩子时遭遇情绪创伤,不愿再生二胎”
曾有一个妈妈写信给我们,讲述自己在头胎生产时的“血泪史”,想起来就会恐惧、失眠。她说:我不想再生二胎了,但丈夫不理解为什么,以至于我们走到了离婚边缘。
头胎“丧偶式育儿”,自然不想再生。专攻家族心理学、性别问题领域的东京女子大学柏木惠子教授指出:
“相比在职母亲,没有工作的全职主妇在育儿过程中,会承受更多的不安和压力。很明显,因工作导致的‘父亲缺席’,以及由此发生的‘孤独育儿’现象,会造成女性的育儿不安。产下头胎后,如果孩子总是由妻子单独抚养,那么即便丈夫想要第二个孩子,妻子自然而然也会冒出‘不想再生’的念头。”
 
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睡眠剥夺、身体变化、孤独养育、家庭情绪暴力、社会支持程度低……70%的新手妈妈表达自己曾有“产后抑郁”的感觉
图片
日本产科医生观察到了另一个值得担忧的现象:不少母亲没法面对“自己千辛万苦生下的孩子,没有按照自己想象中那样成长”。
  • “孩子没有想象中那么乖”
  • “婴儿不是吃完奶就会睡上3小时的吗”?
  • “求求你别再整夜爆哭了”
这部分母亲对孩子存在一个“理想化的模版”,并对极速坠入现实感到措手不及,甚至可能出现“虐待”行为。
图片
“害怕童年创伤原封不动地传递给下一代”: 由于“不喜欢自己”而引发的无子化
虽然文献并未提及,但在我们所做的小范围访谈中,心理咨询师们谈到的一个高频词是:恐惧。
“她们大多是自己做孩子的记忆太痛苦了,或者觉得人生本就很苦,害怕孩子像自己一样受苦。”
正如一位名叫Farah的读者所说:“我小时候不是很快乐,回想童年很少能给我带来快乐,如果你脑子里没有一个什么是幸福的概念,大概也很难为孩子创造一个乌托邦吧。”
“害怕”是创伤的一个普遍表现(Stobert等,2003年)。1999年一本关于无子女男性的学术书籍发现,那些经历童年虐待的人“为人父母”的兴趣确实较低。
图片
相关理由还包括:
  • “我总是吸引有毒的人,害怕进入亲密关系”
  • “我因为长相而遭遇了长时间的校园霸凌,我不应该生孩子”
  • “我害怕孩子会有躁郁症遗传倾向,虽然我知道它可控,但还是会不舒服”
  • “由于抑郁史,我有很高的产后抑郁风险,不确定自己能不能承受”
  • “我有饮食失调和身材焦虑问题,可能没法从生孩子带来的巨大变化中恢复身心健康,或者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照顾”
一个糟糕的童年会让人不那么渴望重温,ta们担心重走父母的老路,也担心自己不能成为一个足够好的父母。
图片
逃离“万能母职”:想要“保全完整的自我”
意大利研究人员Christian Agrillo和Christian Nelini发现,没有孩子的女性确实“倾向于把做母亲理解为一种包罗万象的、压倒性的责任”。同时,她们是独立性更高,更愿意专注自我的人。
这与文化对“母职”的建构有关,也与女性为“育儿责任的主要承担者”有关。人们认为母亲天然应该爱孩子、一切为孩子考虑、“女性”的身份要让位于“孩子妈”。
她们认为:做母亲是一种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工作,而我“不想失去自己作为个体的完整性”、“不想过上鸡娃的忙碌生活”
图片
另外,女性比男性更担心生育会阻碍她们的事业。在2005年的一项研究中,女性更倾向于认为“养育子女与工作相冲突”,而男性则更倾向于说他们“不想做出个人牺牲”。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性别歧视、性别角色僵化,可能会使女孩排斥母亲的角色。他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写道:
“如果女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天然就比男人低,哪个女孩还会对母亲这份工作感兴趣呢?没有人喜欢屈居人下。这样的女孩结婚后,在生育子女前,总会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她不想生孩子,也不想抚养照料孩子,对她来说,养育儿女并不是一种有趣的、充满创造性的活动。”
比起做一个“被社会期待的母亲”,她们更希望照顾好自己,自己可以活得轻松快乐。
图片
图片
最后,并非所有人都是“身不由己”,或是“有相关创伤需要处理”。她们只是不想生,而“主动选择”不生(choose to be childfree)。
很遗憾,今天的文章标题是“为什么不想生”。生孩子被认为是理所应当,不生却需要一些“为什么”。
1)“没有做父母的本能或欲望(paternal instinct )”
“他们不喜欢小孩”——这是一个普遍被认为不要小孩的理由,但这只占调查样本的四分之一。而且,比起“讨厌、痛恨”这种强烈的感觉,ta们更常见的表达是:“对小孩没有兴趣,在孩子周围时感觉不舒服”。(Weston等,2001年) 
你得接受,就是存在这样一类人:看见小孩可能会觉得还蛮可爱的,但ta们不会尖叫,也不会想抱。扪心自问(尤其女性)时,ta们觉得自己缺乏做父母的必要本能或愿望(Ciaccio等,2006年)。
比起“为什么不生”,ta们更真诚的问题是:为什么要生?
2)“想跟伴侣保持更好的关系”
在第四季的《纸牌屋》,有人问克莱尔:“你后悔没有孩子吗?”
克莱尔回答:“你后悔过生孩子吗?”
图片
——影视剧成功地将不生育的女性刻画成一个自私、无情的精致利己者。她们住大house开豪车,过着一种“工作很需要我”的生活。
但是,与流行的刻板印象相反,只有少数人不生小孩是为了拼事业(Duxbury等,2005年)。ta们更常见的理由是:
“想与伴侣度过更多的时间,专注于彼此的幸福”。这又跟传统观念不太一样,“孩子”不一定是幸福的必要条件。
图片

图片

 写在最后 
我很好奇:那些跟我一样、年轻时说“我不想生”的女性,后来究竟生没生?
2019年,一项发表于《Social Forces》的破格性研究跟踪了近4500名美国女性长达33年。在育龄期间,这些女性总共被问了19次是否希望有孩子。
社会学家Rybinska和Morgan发现:虽然有些人中途改变了主意,但那些说自己不想生孩子的女性,最终没生的可能性远远高于那些说“想生”的(大约是4.5倍-7.7倍,这取决于她们是24岁还是46岁被问到这个问题)。
最终,有611名参与者一生无子女。
不过,她们中有多少人是一直“不想生”的?
——这也取决于她们被问到的年龄。当她们24岁的时候,只有10%的人说不希望生孩子。但从那以后,每个年龄段的数字都在增加,分别是:24%(30岁)、43%(34岁)、78%(40岁)、92%(46岁)。
这个数据说明什么?
女性表达“我不想生”的时候,她们可能是认真的(而且年纪越大越笃定)。
图片
最后,祝你可以“想生孩子”,也“可以不生”。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亲子心理心理文章

妈妈越恐惧,孩子越失败

2021-6-5 19:29:29

亲子心理心理文章

4岁的女儿,反而教会我最重要的3件事!

2021-6-6 20:47:4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