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这样做,算不算侵犯女儿的边界? 亲子心理 心理文章 21年11月30日 编辑 海岸夕阳本站负责人 取消关注 关注 私信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出处:曾奇峰工作室 某天,有位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妹子依依转给我一篇大学男生写的小作文。 故事是这样的:男生大一报到时,在卧铺车厢看到对面阿姨拿行李,便主动提出帮忙。阿姨觉得小伙子人不错,就聊了起来。 巧合的是,她女儿和男生竟是同校同专业,这次是夫妻俩一起来送女儿上学的。正开心着,父亲和女儿从过道处走了过来。 母亲热情向父女俩介绍新认识的小伙子,父亲很健谈;两个男人都是NBA湖人队的粉丝,嗑着瓜子聊了一个下午。 晚饭后,女儿加入,三个人开始斗地主。女孩技术不行,被贴了一脸的条子;男生开始放水,慢慢脸上的条子也密不透风了。 临睡前,男生一抬眼看见中铺女孩的脸,在手机屏幕白光的映衬下,有着朦胧的迷雾感,美极了。 入学后,男生厚脸皮坐在女孩旁,抄她的笔记,陪她一起吃饭、看电影,但没有开口表白,自称两个人都是慢热型。 直到有一天,男生接到女孩父亲的电话,先是一阵爽朗的笑声,扯了一会儿NBA,最后才切入正题,怂恿男生去追自己的女儿。 父亲说:“反正她大学肯定要背着我们谈恋爱的,不如选个我们把了关的。小伙子,叔叔相信你,放开来追吧!” 我还沉浸在故事里,依依抛出了她的疑惑:这位父亲的做法,是否侵犯了女儿的边界? 顿了顿,我想为什么自己在小作文中读到的是轻松和融洽,但如果按照心理边界来划分的话,依依的提问也不无道理。 找对象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不应该横插一杠子。 这里不去分析父亲这么做的心理动力,而是去感受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父母对儿女婚嫁问题所抱有的“热情”,这再正常不过了,上升不到侵犯边界的高度。 极少有父母在对孩子做一件事情之前,去考虑是否“越界”。因为父母本身就生活在代代相传的含混关系之中。 前面这位父亲,是将中国式父母与自身健康人格这两部分,糅合的比较好的。为什么这样说呢?看故事结尾就知道了。 一段时间交往之后,男生在电影院递给她一块巧克力说“我们在一起吧”,女孩很自然接过巧克力,然后两人手牵手走出影院。 试想一下,如果女孩在成长过程中,内化了不健康的关系模式,那么很有可能表现出急切投入一段关系,很快受伤;或者排斥关系,令人难以接近。 能够感受的到,她在选男友这件事情中,是完全自主调节的,也没有来自父母施加的压力。假使日后失恋,也是自己要去承受的。 边界清晰的父母,不是处处庇护,而是交予子女自主的权力——无论是快乐,还是一时的痛苦,这将是每个人必需的亲身体验。 经历此番,一个人的自我发展才会越来越结实。 很多人接触了心理学以后,才开始知道以前所谓的“都是为了你好”,其实是父母没有边界。 如果这部分被合理化之后,一方面孩子会不断出让自己的边界,另一方面也难以把握人际关系的尺度。 依依在母女关系模糊的家庭中长大。 上大学以后,妈妈还是不允许她锁门睡觉,经常擅自开门进来,有的没的总是要说上几句,这让依依感到有些讨厌,但也无奈默认了。 大三的时候,有晚依依抱了被子去哥哥的房间打王者,哥哥也并未觉得哪里不妥。可她隐隐感觉哪里不对劲,就去问妈妈是否可以。 妈妈一枕头丢过来:都这么大了,不行!后来依依意识到:一定是我妈有问题。 这可能是中国式家长另一大特色:总是按照自己的心情和喜好随意对待孩子,又希望关键时刻突然看到一个“正确”的孩子。 母亲可以无所顾忌闯入成年儿女的房间,是潜意识里把孩子视作自己或自己的一部分,想怎样就怎样;而省略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该如何去培育的过程。 父母的自我边界失守,不把孩子当“人”,孩子将来就不会和人打交道,搞不清哪些是别人的,哪些是自己的。 依依新婚后不久,就和老公起了一次争执。 两人为“恶劣天气该不该点外卖”的问题,吵了起来。她觉得天气不好不应该麻烦外卖小哥,老公认为这会增加小哥的收入,并没什么不对。 从依依的角度来说,对外卖小哥的同理心是绝大部分人都会有的。问题只是在于,在同理别人的情况下,自我的真实需要在多大程度上被压抑。 如果的确非常需要点餐,那么可以去下单;如果有小哥接单,那也意味着他评估自己是有能力克服坏天气的。 此时,双方是自我边界清晰状态的,点餐者也不必背负道德压力。 另外一方面,实在不忍心下单的话,也没什么问题,想办法在眼下解决自己的吃喝就行了。 为这种非此即彼的冲突性选择争吵,也是彼此心理界限不清的表现。 叫不叫外卖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向对方投射了什么。 父母将自身的虚弱感传递给孩子的话,就会经常挑毛病,觉得孩子处处都不行。 父母天天愤慨激昂,孩子恹恹不爽。因为父母把令自己恐惧的无力丢给孩子,自身的强大感就占领了高地,对孩子指手画脚起来格外得心应手。 像依依一样,如果总是担心自己的需求会给别人带来麻烦,这也是早年在和父母关系之间习得的模式。 我们曾向父母提需求,但却遭到指责或打压,然后误以为是自己攻击了父母,内化出“不可以麻烦别人,否则就会被攻击”的信念,就会活得很憋屈,缺乏活力。 没有界限感的父母,不自觉就很会演苦情戏。 比如依依的母亲,一边不停地告诉女儿,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一边又指责女儿不懂得照顾自己。如果没有她,似乎依依连饭都吃不上了。 这让依依很愤怒,好像在妈妈眼里,自己就是个毫无自理能力的傻子。 可怕的是,有些时候也会陷入自我怀疑,她觉得妈妈的评价可能是对的。 她毕业后只上了半年班,因为人际关系受挫辞职了。再去找工作时,她的现实理由是那些工作不适合自己,但内心中知道自己恐惧去社会中直面关系。 不怕付出,但怕被挑剔;想伸展自己,又担心被攻击。就这样游荡在边界不清的创伤里。 本来,在孩子内心发育的过程中,父母是作为孩子的“自体客体”被使用的。 意思是,每个婴幼儿都需要经历吸收外在好客体的功能、从而将自身充盈起来的过程,才能发展出比较完整的自体感,然后与客体分化,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与另外一个人建立关系。 遗憾的是,我们很多人实际上是带着破碎残缺的自体客体行走社会,结果一身伤痕累累。 更糟的是,父母非但没有提供好的客体功能,反过来迫使孩子成为父母的自体客体,制造人间悲剧。 生活难免错综复杂,有时候很难分辨出一件事情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还是无意识对父母的认同。 这时有一个简单的觉察方式,就是问问自己的心舒不舒服,能量状态是不是低迷。 比如我们听到富豪赚了很多钱后选择自杀,其实是他的父母需要很多钱;而他真实的自体意义感,始终没有活出来。 有人会说,那已经有那么多钱了,活出自己不就可以了吗?在心理上并没有那么简单。 外在的金钱虽已富足,内在父母的鞭挞却从未停止,真实的自体没有机会发声。 改变的希望在于,我们有能力去看见这一切。 看见真相并不能马上解决问题,但可以让我们与问题拉开距离,重新整理自己。 就像依依对开头故事里的父亲的疑问,她已经尝试开启边界问题的思考,也去练习一点点剥离。 她几次义正言辞向母亲提出不要擅闯房间的事情,母亲虽不悦,但不得不遵守。母亲也需要自己去处理受挫后的负面情绪,那是她的分内事。 除了与父母进行内在的分离,我们也要与内在小孩划定边界。 无论如何,成年的我们,总是比过去必须依附养育者才能活下来的那个小孩,要强大太多。 最后,边界不是用来隔离亲密的,而是守住自己的那份自在,建立更加满足愉悦的关系。 作者: 徐亚辉,二级心理咨询师,UM心理主笔;做人性的观察员与理解者。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女儿的边界孩子心理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