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面对不确定焦虑感的有效方法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图片

我的一个女性朋友,最近频频被厌倦和焦虑困扰。
她在一家上市公司做了多年主管,最近,她有个大好的机会去转型去另一个创业公司做副总裁,这个公司刚融资一大笔钱,正在飞速发展之中。能去的话,工资提高,而且还有期权。
就是这个机会让她日夜思虑:
“我能不能胜任?”
“作为创业公司干了没几年倒闭了怎么办?”
“都是年轻人,会不会特别难管理?”
…… 
 
这事她想了一个星期了,根本没有非要拒绝的理由,其实只是感到焦虑。
老实说我非常理解她,人真的在一脚踏入未知之中会慌的。
 
有时候,焦虑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挣扎”,因为人想有确定性,但又明知无法确定很多事,所以人在悬空中双脚在乱蹬。
 
任何事其实都可以让我们焦虑,只要这件事带有不确定性,又相对来说“比较重大”:
学区房到底能买不能买?什么时候买?
这次考试到底结果会怎么样?
这个项目会在竞争中拿到手吗?
…… 
面对变化,面对选择,面对未知,人本能地会收紧自己,紧张起来,但人生其实本来就没多少确定性,并且你想做的事越多,面临的不确定性还会越高,这时候到底怎么与焦虑相处呢?
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因为我们追求确定性的思维方式,本身就在制造难以承担的焦虑?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臣服实验》。作者用他40年在灵修和商业领域都取得了成功的人生经历告诉你,人生最大的功课其实就是学会对不确定性放手,与命运共舞。
 
我把这本书介绍给了我这个朋友,果然连看6遍之后,她说自己的焦虑好了一大半。
 
图片
 01 
生命中的一对相反作用力
 
书从呈现我们内在自我的结构开始。它认为,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对此消彼长的力:
第一个,是人的意志力。
即我们希望生活是跟着自己的喜好去发展的那个本能的掌控力。
“今天为什么下雨?天晴多好啊!”
“公交车怎么这么挤?怎么不能少一点呢?”
“为什么今天的销售量这么差,要是像上个月那么好就好了。”
……
我们的心中有一把主观的尺子,每时每刻都用来判定外界事物的好坏,希望它朝着我们喜欢的方向进行。
 
第二个,是事物本来的发展趋势。
天要下雨,是大自然各种力量推动进行的,温度,洋流,地形等各种因素和合而成自然结果。
这个时刻公车这么挤,也由很多因素造成。
 
无论如何,事物的呈现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而一旦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愿望能够替代事物本身前进的方向,左右它,掌控它,我们就和命运之间形成了非常大的摩擦力——因执着个人喜好产生了情绪。
 
当人们说“要是不下雨多好。”很自然就感到了失望沮丧,担忧。
甚至在头一天晚上就焦虑,明天到底是下雨还是天晴?如果不下雨就不会耽误什么事等等。
 
 02 
臣服与自我
 
如何看待这一对相反的作用力呢?
佛家所说的我执,就是因为我们把内在主观评断看得比事物本身的发展趋势更为重要,甚至看不到事物发展趋势,完全想要事物按自己希望的方向前进,不然就失望难过,甚至愤怒。
 
也就是说,多数人会要去“掌控”无法掌控的结果,这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本书的作者,正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观察到了脑子中总有一个声音在对各种事情评论不休,它自动运行着,越想关掉,越关不掉,他发现这个声音极其影响自己的心情。
于是,作为一个瑜伽修炼者,他做了一个决定,要关掉那个总让他情绪起伏的声音。
他对自己许下承诺——从现在开始,如果生命再以某种方式展开,而我反对它只是因为个人爱好的话,那么我将放弃个人好恶,让生命来做主。
 
他把这个承诺在实践中做了40年:
 
当他想要在林间修一个隐修的屋子。在完全没有足够建筑知识的情况下,他纵身一跃,跃入这个事情中,而不去管自我的担忧,恐惧,未知,他真的自己搭建了房子。
 
有人提议让他邀请一位著名的印度瑜伽大师来演讲,他内心非常抗拒,但是他仍然去做了,结果越来越多的大师来到他的社区组织演讲,渐渐的这里成了最大的灵修社区,一座神庙也慢慢修建了起来。
 
当有人找他为自己修房子的时候,他感觉不可思议,却没有拒绝,最后他成立一家建筑公司,
 
当有人慕名而来找他写电脑程序的时候,他虽然觉得自己只是一个自学爱好者,仍然没有拒绝,凭着信心和努力,他不仅写了一个又一个程序,还开了编程公司,最后做成了价值1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
……
 
他不再在生命中预设任何“好事”“坏事”“我想要的事”“我不想要的事”,而是对一切走进生命来的命运和机缘接受,他甚至从未离开过自己最初冥想的那片树林,但他却成了传奇的企业家,畅销书作家,灵修社区的创始人。
 
他说,是事物本身的进程引领他一直走到了更远的地方。而他做的就是不断对自我的意愿和选择放手,在每一个当下跟随了命运的进展。
 
书名中,作者所谓的“臣服”,就是投降的意思,是“个人意志”向“事物发展趋势”本身的“放手”。
 
图片
 03 
为什么放手才是做事的方式 
 
作者说,我们应该让个人的偏好,意志停止下来,而让生命本身做主。
 
这不是说随波逐流,躺平,而是说,我们只需要保持自己全力以赴,清明的状态,我们就能够和事情本身的能量共舞。
 
而人在焦虑的时候,紧紧想要抓住什么的时候,反而完全看不清事物的发展方向,无法在事实层面与事物互动。
 
大脑里的主观判断,“只有天晴是好的,下雨太糟糕了”,其实来自过去的经验。
如果听信了它,那么你在下雨的那一天,就会陷入过去对雨天的糟糕记忆,而且会一直把下雨当作恐惧来源。
 
但如果你不担忧,你放手想要掌控的意愿,只是对自己说“哦,下雨了,看看我能做点什么”,那么“下雨”本身,就是一个崭新的情景,它不附着了任何局限的偏见,你可以用它来创造不受限的任何东西。
 
臣服,就是接受——接受而不评价,其实就是回到此时此刻的艺术。
 
看过这本书后,我会想到一个比喻:假设命运中,每个人就好像是一叶扁舟,你是觉得自己这艘船的前进方向全凭自己的操纵(个人意志)?还是应该和所有的水流合作,然后让这艘船在各种方向推力的合力下, 找到自己最适合的方向?
 
当然,我们要和水流合作,我们要成为事物发展中的一环,卷入事物本身趋势当中,与事件本身分享它的丰盛。
 
但臣服本身,并不只是放手,它应该是放手和全心投入的平衡。
首先,你起码要勇敢,真的不掌控船的前进,需要你信任你能达到目的地;
 
与此同时,你还要心明脑清,每一刻都在当下做出判断。因为要乘着万事万物本身的波浪前进,你得全神贯注才能辨认清楚水流的方向。否则,就会陷入头脑中的杂音,迷失方位。
书中是这么说的:
 
“臣服,一个多么有力的词!
它经常让人联想到懦弱和胆小,但对我来说,臣服需要我付出所有的力量,让我足够勇敢,能跟随看不到的路径进入未知。
这就是我做的。臣服并没有让我清晰地看到路,事实上,我对要去哪里一无所知。但是臣服在一个核心的问题上让我清楚地明白:个人的偏爱好恶不会指导我的生活方向,我主动地允许我的生活被一个强有力的力量指导,那就是生活本身。”
 
“没有要做的决定,有的是,你和你面前的事的交互。认为我要去做的决定,是因为我有各种牵挂,欲望和恐惧。唯一能帮我们的,是放下,释怀。但如果你能放下自己的这些欲望和恐惧,那就没有什么决定需要做,剩下的只是生活本身。”
图片
 
 04 
觉醒与思维方式
人和人最大的区别其实是思维方式。作者其实是用臣服实验,刻意训练自己对待未知的思维方式。
 
焦虑的本能并不那么容易克服。
 
因为人生活在物质世界里,自我最大的一个现实功能就是要自我保护,要活在安全感之中,否则他就会紧绷。
 
每当人感受到未知、不确定,内在的自我就会拉响警报——焦虑正是我们的祖先在发现了豺狼虎豹用来逃跑的求生机制,焦虑让我们的应激水平提高,有助于应对危险。
 
今天我们社会中好像每个人都焦虑,正是因为今天每个人的自由选择太多了,每个选项都代表一种可能性,其中不确定性太多了,当我们感到不安全,就在无意识启动着本能。
 
如果持续用惯性的思维模式,就是不停地要对未来做规划,试图完全制服生命之流,想要驾驭生命的河流,让生命的河流随着自己个人的欲望而起舞。
 
这是永远不可能的。生活会永远超出我们的喜好。
难道我们就紧张恐惧下去吗?
 
其实我们面对未知时,在追求“确定性”之外,还可以换一种思维模式,那就是适当放弃对确定性的追求,转而提高对“不确定性”的信任和接纳。
 
而作者40多年“臣服”实验,就是训练自己拥有这样的勇敢和自由,他对自己说,我敢于跳进未知的信任感,放手对掌控的执着,然后去保持开放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
 
作者年复一年做到的正是这些:
第一,观察自我内心的不断评价各种事物的“自我”,用冥想、瑜伽等让自己的心保持澄澈。
第二,全心全意在当下,就做生命推动我去做的那件事。
第三,抛开个人(自我)的患得患失,不安和恐惧,做对的事,而不为安全感做事,把个人当作更大的事件进程中的一个工具,
第四,保持好奇,保持开放。
第五,即使挫折,要把它看成过程,而非厄运。
 
第六,信任自己,信任命运。
…… 
 
看这本书就是看一个“真人秀”,它在生动演绎一个个作者的人生故事,当作者处理外部世界的琐事,这些琐事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麻烦差不多,离婚、考试、写论文、上课、开公司、修房子、做商业活动、谈判……唯一不同的是,作者做这些事的时候,始终只有一个目的,在不同的情境中修炼自己随时抛弃主观喜好,完全臣服于眼前任何事态的进展,只做自己能做的部分,并且随时对结果和过程的控制放手。
 
你会真正感叹,所谓“道”,所谓“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真的不在高深的理论中,而就最虔诚认真又超脱的日常生活中。
最终你敢于迎着本能,选择相信放下恐惧,敢于做好你这部分的事,你就能随着事物发展的能量流进入更大的可能性之中翩翩起舞,这正是作者示范的勇敢和自由。
 
书的内容当然比我说的要精彩一百倍。所以我也推荐你去阅读这本书,一定会对你打开如何活得更好的思维,有所帮助。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心理文章自我认知

如果你是一个没有界限感的女人?

2021-12-14 18:38:29

心理文章自我认知

和罗永浩闹翻后,他牛逼了

2021-12-16 17:36:5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