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罗永浩闹翻后,他牛逼了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你听过那句话吗?

每个人35岁都会死一次,

有的人找到答案,重塑自己;

有的人没有找到,将错就错。

——六兽

13年前,六兽在罗永浩公司工作,卑微讨好,从不得罪人。
 
4年前,他和罗永浩闹翻,走上脱口秀舞台,爆粗口,放飞自我。
 
前不久,他在综艺《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里,彻底火了。
 
在节目第一轮,他写了6个剧本。
 
其中《这个杀手不太冷》赢得了满堂喝彩。
 
徐峥亲自走上台,当众邀请他加入自己的电影编剧团队。
 
第二轮,他写的《最后一课》,更是惊艳全场。
 
一口气拿下9100分(满分9300),记录至今无人超越。
 
谈及自己的喜剧天赋,他常说一句话:
 
“一个自卑的孩子,逗人笑是最常做的事情。”
 
回顾六兽的这些年,
 
从畏畏缩缩、不敢做自己,
到坦坦荡荡、放肆做自己,
到最后,收获真正的自由……
 
这是一个「自卑者」逐渐伸展自我的故事。
 
在六兽身上,有很多人的影子。
图片

图片

六兽初始的自卑,源于成长时期的肥胖。
 
在他的认知里,肥胖,意味着跟大家不一样,是会被讨厌、被排挤的。
 
为了融入同龄人,他常努力逗笑别人;
 
为了体贴家里人,他从不提需求,宁愿悄悄把早餐钱省下来当零花钱,也从不开口向家里要。
 
在人生前30年,他只做一件事:
 
不断压抑自己,讨好别人,让身边所有人满意。
 
于是在罗永浩的公司,他成了老好人,什么都愿意干。
 
扫地、做保洁、给厕所安装门窗……
 
不惹麻烦,犯错也不吭声,自己赶紧想办法弥补;
 
不得罪人,甚至还会替别人承担责任。
 
有一回,罗永浩的电脑光驱被弄脏了,大发脾气。
 
六兽知道是某位业务培训的老师干的,但他却说:
 
“是我干的,对不起。”
 
他以为,这样做会显得自己有担当,会被人喜欢。
 
在《被讨厌的勇气》里,这样一种“拼命迎合他人、寻求他人认可”的状态,叫做「认可欲求」
 
一个人如果被「认可欲求」所束缚,他的人生价值就会掌握在他人手中,充满被动。
 
六兽后来的经历,证实了这一点。
 
在一次次承担别人的错误以后,他并没有收获好感,反而成了大家印象里经常出错的人。
 
有一次公司开发布会,大屏幕上挂了很多员工照片。
 
听着现场阵阵掌声,他很感动。
 
但他心里很清楚:
 
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照片里,并没有他。
对于公司来说,他的价值,没那么大。
 
他心里有一个很恐怖的画面——
 
若干年后,别人这样介绍他:
 
这是公司最老的人,在公司呆了30年,一直在扫地……
 
这是一种很让人难受的感觉。
 
六兽说:
 
“我很讨厌这样的自己。”
 
一边自我嫌弃,一边拒绝改变,构成了他人生前30年的痛苦与拧巴。

图片

图片

为什么明明痛苦,却拒绝改变?
 
在《被讨厌的勇气》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讨厌自己,是一种对自己而言的“善”。
 
因为任何一个痛苦现状的维持,都能为我们带来一些潜在的「好处」。
 
比如一个患脸红恐惧症的女生,一靠近人就脸红,使得她不敢向自己喜欢的男生表白。
 
她很讨厌这样的自己。
 
但与此同时,这个症状也在保护着她,帮她规避更大的痛苦。
 
因为有了症状,她就不必鼓起勇气告白;
 
或即便告白被拒绝,她也可以自我安慰:
 
“都是因为它,我才会被拒绝;
如果没有它,我就不会被拒绝。”
 
如此一来,她就不必遭受失恋可能带来的打击和自我否定。
 
在六兽身上,自我嫌弃,确实也给他带来了诸多「好处」。
 
他害怕被人否定、讨厌和排斥,害怕在现实世界中受伤。
 
通过自我嫌弃,他有了充足的理由去隐藏真实的自己。
 
最初加入罗永浩公司,他的理由很简单:
 
这是一家有理想的公司,跟着罗永浩可以一辈子做「正确」的事情。
 
他不想冲前锋,创造价值;
 
他想一辈子做服务岗,服务于他人创造的价值。
 
不提需求,就不会被拒绝;
不犯错误,就不会被否定;
不得罪人,就不会被讨厌、排斥……
 
如此一来,他就不会在现实世界中受伤了。
 
丛非从说,
 
人之所以在痛苦中不改变,是因为现状就是最好的。
 
一旦改变,可能会陷入更大的、无以承受的痛苦中。
 
两类痛苦择其小,是潜意识的自我保护机制。
 
但如果痛苦足够强烈,令人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恐惧,人是一定会改变的。
图片

图片

六兽信念的崩塌,源于锤子科技的破产。
 
2017年,他跟罗永浩大吵一架,关于吵架细节,他不愿过多描述。
 
随后,他从公司离职,加入单立人脱口秀。
 
为什么选择脱口秀?
 
六兽说:
 
“我看过它的现场演出,短短15分钟,我抽离出来看了下自己——嘴巴笑得没合上过。这个东西太厉害了,好像有魔法,就想去尝试一下。”
 
他将自己后来的一系列举动,称为彻底崩掉重来的「行为变形」
 
第一届公司原创喜剧大赛,他准备得不充分,在台上爆粗口骂脏话,靠气势拿了第2名。
 
第二届比赛,他很认真地准备,但稿子却不太行,结果在初赛被淘汰。
 
后来观众投票将他复活。
 
按照以往的性格,他可能会加倍努力准备幽默的段子,讨好观众。
 
但当时,他内心有很多复杂的情绪、感受。
 
他决定豁出去,不再讲段子,而是讲自己的心里话:
 
某某明显比我更好,你们为啥不复活他?
我的稿子明显不行,你们是靠感情捞我!
很谢谢,但是公正去哪了?
 
事后,他坦言:
 
“那是一个公正的比赛,我是故意的。”
 
这番话,得罪了观众,导致他后来得票非常低。
 
但他却觉得很轻松,感觉像是切断了一些东西。
 
他不在乎别人讨厌自己了。
 
有人对他说:
 
“你对不起大家的喜欢。”
 
他回复对方:
 
“你们喜欢的那个六兽,我自己不喜欢;
 
他是付出型人格,一直在满足别人的需求,但我现在不是了。”
 
2020年,他给自己写了一封信:
 
学会与自卑、懦弱共存;
成不了硬汉也没关系;
你可以成为一个混蛋……
 
《被讨厌的勇气》里有一句话:
 
认可欲求,扼杀了自由;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不再害怕被讨厌的六兽,离英雄越来越远,离自己越来越近。
 
他终于自由了。

图片

图片

我为什么写六兽?
 
因为透过他,我看到了一个「自卑者」的破局之路。
 
这不仅仅是六兽的故事,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共同的故事。
 
阿德勒说,
 
每一个人身上,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它主要来自于我们不能达成某个理想状态时的无力感。
 
比如:
 
年少的六兽渴望跟同伴一样,但胖胖的体型令他充满无力,自卑感便产生了;
 
优秀的学霸渴望次次考第一,但中途被其它同学迎头超越,自卑感便产生了;
 
家缠万贯的富豪渴望长生不老,但一想到日渐衰老的身躯,自卑感便产生了……
 
这是一种人所共有的心理状态,我们没办法将它彻底消灭。
 
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面对。
 
如果我们将它视为灾难,充满恐惧,便会很容易陷入「认可欲求」的状态:
 
或者压抑自己,迎合别人——
 
就像早年的六兽一样,不断隐藏自己,活在别人的需求里。
 
或者炫耀自己,拉踩别人——
 
就像某些爱吹牛的人,不断彰显自己,活在虚假的优越里。
 
这2种做法最终都会指向一个结果:
 
离真实越来越远,无法活出自我。
 
透过六兽的蜕变,我发现:
 
回归真实,与自卑感共存,是最值得提倡的。
 
我的五官,也许没那么精致;
我的体型,也许没那么完美;
我的性格,也许没那么讨喜……
 
但没关系,这就是我真实的样子呀。
 
只有真实地活着,与世界发生真实碰撞,体验内心真实的情绪、情感,
 
我们才有可能从「认可欲求」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收获自由。

图片

图片

那么,具体要怎么做,才能从「认可欲求」中解脱出来呢?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课题分离」来实现。
 
什么是自己的课题?
什么是别人的课题?
 
阿德勒说很简单:
 
“谁为这个选择的结果负责,就是谁的课题。”
 
举个例子:
 
你不想生二胎,父母要求你生,这是谁的课题?
 
是否生二胎,当然是你的课题,因为生二胎的结果由你来负责;
 
孩子不生二胎就焦虑,这是父母的课题,因为情绪的结果是他们来负责。
 
当完成了「课题分离」以后,再去考虑是否生二胎的问题,就明朗多了。
 
你想生就生,不想生就不生,不需要为了满足父母的需求,强迫自己生。
 
就像六兽回应那些不喜欢他的人:
 
“你们喜欢的六兽,我自己不喜欢;
他是付出型人格,我现在不是了。”
 
所以说,想要摆脱「认可欲求」,我们就要:
 
选择对自己最好的路,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因为我们根本没必要为他人的需求、喜好负责。
 
一来我们没办法面面俱到,让所有人都满意;
 
二来别人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是他们的课题,不是我们的义务。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的生命意义都是由别人赋予,就等同于我们一直活在别人的人生当中。
 
如此一来,我们的整个存在,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所以阿德勒说得好:
 
不要在意别人的评价,不要害怕别人的讨厌,不要担心别人的失望。
如果不能承受以上这些代价,那你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活出真正的自己。
所谓自由,就是不怕被讨厌。
 
做自己的事,过自己的人生。
 
别人喜不喜欢,那是他的事,与我无关。
 
 
写在最后
六兽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走红以后,罗永浩时不时转发他的作品,为他点赞。
 
六兽说:
 
过去在我的眼里,老罗是一个高大的神,闪着金光。
我也想象过,如果他听我的段子,他可能会说什么。
但我不强求那一刻的来临,时候到了,它自然会来。
 
如今的六兽,松弛坦然,真实完整,未来可期。
 
这是一个「自卑者」逐渐伸展自我的故事,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共同的故事。
 
愿我们都能摆脱「认可欲求」的束缚,活出真正的自己。END
 
图片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心理文章自我认知

一种面对不确定焦虑感的有效方法

2021-12-15 4:12:51

心理文章自我认知

度过人生低谷期的8个小建议

2021-12-17 6:16:2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