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三十才懂得:有意思的人生,是从变坏后开始的。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图片

编者按: 
过去,为了「变好」,我们做了太多——
好的性格、好的品质、好的……
但这么好的我们,却总是出问题。
所以今天,我们要特别谈谈「变坏」:
如何透过「坏我」,去发现、创造另一种活法?

 

 
图片
我们的内在,
都有一个「坏我」
 
在心理行业呆久了,看的人和听的故事越多,我越发现——
 
很多心理的矛盾和冲突,都源于对内在「坏我」的抗争。
 
「坏我」是沙利文提出的概念,与「好我」相对应。
 
「好我」指一个人身上被外界赞许,或自己引以为豪的部分;
 
而「坏我」则是指人身上不被外界赞许、或自我嫌弃的部分。
很多人常常会习惯性地压制「坏我」,发展「好我」。
 
他们以为:
 
去掉怯懦,就是勇气;
克服自卑,就会自信;
消除痛苦,就能快乐……
 
如此一来,就能彻底消灭「坏我」,变成一个无可挑剔的完美之人。
 
这听起来很积极、很美好。
 
但事实上,「坏我」是生命的组成部分。
 
无论多么努力消灭,它依然会不请自来:
 
啊,不想工作,只想摸鱼……
啊,不想冷静,只想骂人……
啊,心里难受,无法快乐……
 
一边是追求完美的「好我」,一边是挥之不去的「坏我」,两股力量相互拮抗,形成分裂。
 
这时,该怎么办?
 
经过认真观察、探索,我发现:
 
一个人想要真正变好,不在于他离「坏我」有多远,而在于他离「坏我」有多近。
 
为何这样说?
 
相信看了这篇文章,你会从3个来访者的故事中,找到答案。
 
图片
图片
抱持「坏我」:
不改变,也没关系
 
10岁的小A,是一个内向、孤独的孩子。
 
一边渴望摆脱孤独,一边害怕主动,造成她内在的痛苦与拧巴。
 
有一次,家里来客人,带来了很多零食,弟弟妹妹快乐地蜂拥过去。
 
她很想跟着冲过去,但一想到要面对生人,她就心跳加速、浑身紧张。
 
最后,她只能躲在房间默默地看着。
 
生活中,类似这样的场景经常发生。
 
在咨询室里,她一遍又一遍地自我攻击:
 
“大家都说我是 ‘小哑巴’ ,连开口说话都不敢,我真没用,糟糕透了……”
 
直到有一次,她和咨询师发生以下对话:
 
咨询师:你平时一个人喜欢做什么呢?
 
小A:数数。我可以不间断地从1数到1万……
咨询师:看来你是个数数高手。
小A:那当然,在学校的速算竞赛中,我还得了第一名呢。
咨询师:你是怎么做到的?
小A:算数的时候,别的同学经常东张西望,只有我完全沉浸在数字里,从不分心……
 
通过在对话中不断觉察、探索,小A才逐渐意识到:
 
原来,内向并非一无是处;
原来,内向可以让自己更加专注。
 
改掉内向,也许可以在小伙伴面前更自在;
但同时,也失去了这份独一无二的专注力。
 
咨询师问:“现在,你还讨厌自己的内向吗?”
 
小A犹豫了一会儿:“我不讨厌内向了,可我还是想摆脱孤独。”
 
那到底要怎样做,才能既维持内向,又不孤独呢?
 
小A苦苦思索很久,终于想到解决方案——
 
她依旧做不到在人群中游刃有余地表达自己,
 
但她学会了通过书信、私聊的方式,向小伙伴一点点打开自己,收获友谊。
 
透过小A的故事,不难看出:
 
我们身上一系列与生俱来的性格特点:
 
内向 or 外向;
理性 or 感性;
急性子 or 慢性子……
 
它们本身并无好坏之分。
 
很多时候是我们追求优越时的无力与挫败,让它们成为了「替罪羊」:
 
都是因为内向,我才没朋友;
都是因为感性,我才被渣男骗;
都是因为慢性子,我的效率才这么低……
 
当我们把它视为「坏我」时,就会拼命与之对抗,从而忽略它的积极作用。
 
只有走近它,抱持它,我们才有可能从中创造另一种双赢的模式——
 
既能做真实的自己,也能达成内心的愿望。
 
从而一点点地告别痛苦、拧巴,变得愈加舒适、从容。
 
图片
聆听「坏我」:
谢谢你,一直保护我
 
 
有的「坏我」,诸如内向、腼腆等性格特点,没有破坏性;
 
而有的「坏我」的确具有破坏性,这时,又该怎么面对呢?
 
25岁的B女士,是一位脾气暴躁的妈妈。
 
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对女儿大发雷霆,吓得女儿现在和她非常疏远。
 
咨询室里,B女士非常自责:
 
“我知道不该对孩子发脾气,我也想当一个温和的妈妈。但情绪一上来,我根本控制不住。”
 
她问咨询师如何消灭坏脾气。
 
咨询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邀请她做催眠探索:
 
请闭上眼睛,想象你训斥女儿的画面……
静下心来体会每一个身体动作,每一个内心感受,去好奇——
我的身体在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需求,那是什么呢?
 
B女士低下头,左手捂住自己的胸口,缓慢地呼吸着。
 
突然,她长长舒一口气,用沙哑的声音说出一句话——
 
我渴望,自己的声音能被听见。
 
原来,在她10岁时,父母总是大声、愤怒地争吵。
 
她很恐惧,拼命想制止父母,让家庭恢复平静。
 
“只有更大声、更愤怒地咆哮,我的声音才会被听到……” B女士喃喃地说。
 
咨询师温柔地回应:
 
你的声音需要被听到,我相信这对你很重要。
过去的10岁小女孩,非常无助,只能通过咆哮来保护自己;
现在的25岁妈妈,她成熟有智慧,除了咆哮,她还能做什么呢?
 
在咨询师的引导下,B女士张开手臂,温柔地拥抱内在愤怒的小女孩:
 
“Hi,我看见你了……我听见你了……谢谢你一直保护着我……”
 
黄仕明老师说:
 
每一个糟糕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向需求。
 
B女士暴脾气的背后,是渴望自己的声音被听见。
 
那到底要怎样做,才能既当一个温和的妈妈,又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呢?
 
咨询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却让B女士获得了新的体验:
 
在愤怒中呆一会儿,聆听愤怒背后的声音。
 
从那以后,每次怒火涌上心头之际,C女士都会转过身,张开手臂拥抱愤怒的自己:
 
“Hi,我看见你了……我听见你了……我现在已经长大,我想把安全感带给你……”
 
安抚好内在愤怒小孩,再去平静地沟通、表达。
 
要相信,一个成年女性,已经具备足够的智慧,正向满足自己的需求。
 
走近「坏我」,聆听它的需求,我们才有可能创造出另一种双赢的模式——
 
既能满足现实的愿望,也能满足潜意识的需求。
 
从而将「坏我」的破坏性,一点点转化成正向的资源和力量。
 
图片
 
图片
超越「坏我」:
100岁的你,会说些什么呢?
 
以上2种情形,我们可以运用当下智慧,将「坏我」进行整合。
 
但有时候,「坏我」带来的痛苦过于巨大,我们无力承接,又该怎么办呢?
 
40岁的C女士,学生时期曾数次遭遇性侵。
 
成年后她深感羞耻,无法与异性建立亲密。
 
为此,她陷入深深的抑郁。
 
在咨询室里,她眼神游离,浑身僵硬,不停地搓手,无法放松。
 
连续咨询6个月,她才断断续续袒露自己过去的遭遇。
 
“我被噩梦折磨了整整25年,我很痛苦,我快撑不住了……”
 
咨询师温和地看着她:
 
“我忍不住想,你所经历的苦难,如果换作是我,我都不知道能否挺得过来……
 
你的内在智慧支持你走到了今天,它真的很棒,真的很棒……”
 
听到被赞美,C女士忍不住掩面而泣:
 
“我不配用 ‘棒’ 来形容,我恨透了过去的自己,你能帮我把肮脏的过去删除吗?”
 
咨询师问:
 
“删除以后,你会去做什么呢?”
 
C女士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撒开了玩,撒开了耍,撒开了活!”
 
那一瞬间,她感受到一丝放松;
但很快,旧有的痛苦再度袭来。
 
“我不敢……我不配……我觉得自己很脏,我真的……很羞愧。”
 
咨询师温和地回应:
“ 
瑞士有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叫荣格,他说:
 
每个人都有2次生命,第1次是活给别人看的,第2次是活给自己的。
 
第2次生命,常常从40岁开始。
 
很高兴,你在40岁开始聆听生命深处的声音。
 
事实上,不仅40岁的你,未来60岁、80岁、100岁的你……都在探索生命。
 
请想象一下,未来那个智慧的、健康的、快乐的、老年的C女士,你觉得会是多少岁呢?
C女士:我觉得100岁吧。
 
咨询师:
 
“请再想象一下,那个100岁的、充满智慧的C女士,会如何回应你现在的困境呢?”
 
C女士把手放在胸口,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着,感受着。
 
突然,她内心传来老妇人的声音:
 
“这不是你的错!这不是你的错!”
 
那一刹那,她突然忍不住嚎啕大哭。
 
这时,咨询师温柔有力地托住她:
 
我很抱歉,过去你受到的伤害,是不应该发生的。
 
这不是你的错,不应该由你来为它承受痛苦与惩罚。
 
生命是用来享受的,一个成熟的女人,是可以享受性爱的愉悦的。
 
或许曾经的伤痛还会不请自来,但请记住:
 
如今40岁成熟的你,未来100岁智慧的你,会不断给它爱、安慰、安全与保护……
咨询师的话温柔地灌溉她的身体中心,用以替代记忆深处的羞耻与疼痛。
 
她终于逐渐松弛下来……
 
黄仕明老师说:
 
当触碰生命里艰难的伤痛时,保持和正向资源的联结很重要。
 
如此一来,我们就不会被痛苦彻底逼到墙角。
 
因为我们比痛苦更大,我们拥有超越痛苦的智慧与能量——
 
一边抱持疼痛,一边联结生命智慧,汇聚成新的资源与力量。
 
从而将「坏我」带来的痛苦,逐渐转化成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写在最后
 
看完这3个故事,相信你已经发现:
 
「坏我」,是镶嵌在我们生命里,挥之不去的组成部分。
 
我们也许可以暂时将它压抑、隔离,但却无法将它从生命中彻底删除。
 
当我们视它为敌,它也会视我们为敌,从而导致内在战争愈演愈烈。
 
事实上,生命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除了与「坏我」抗争,我们还有另一种选择:
 
将它纳入生命,实现自我整合。
 
无论有怎样的不请自来的元素——悲伤、挫败、脆弱、愤怒、痛苦……
 
我们都可以正向应用它们,整合它们,然后像艺术一样去创造自己的生命。
 
轻柔地把生命中每一个不同的部分回归到完整里,从完整进入世界,把和平带进世界。
 
完整,就是爱;
爱,就是永恒。
 
正如荣格所说的:
 
我情愿是完整的,也不情愿是完美的,完整才有创造力。
 
愿我们都能在自我整合的过程中,不断创造生命的美好。 END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心理文章心理测试自我认知

看图说话,看图测心理

2021-12-19 21:50:07

心理文章自我认知

2021年度心理学研究年终总结:教你27个建立幸福感的小办法!

2021-12-21 23:00:3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