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小菲
你知道杀猪盘吗?
它是指通过网恋的方式,诱使受害人付出钱财的一种网络骗局。
今年11月,南京市的一则警方通报显示:
仅仅一周,全市就发生6起百万级“杀猪盘”案件,被骗总金额超过1000万。
为什么一个人,会心甘情愿把如此多钱转给骗子?
而这,也正是很多受害者自问的问题:
没经历诈骗前,觉得被骗的人很蠢,自己绝不会被骗;
意识到自己真的被骗时,错愕不已,也深陷羞愧与无助中。
直到看了腾讯的一档综艺《和陌生人说话》,我才意外地发现:
原来,人是很容易被骗的。
节目里,主持人陈晓楠分别采访了一个被骗去做诈骗犯的人,以及一个被骗光积蓄的受害者。
看完后,我一时怔在原地:
诈骗犯的团队化操作,让我后背发凉;
受害者身上的人性弱点,原来我也有。
来看他们的故事,一窥杀猪盘不为人知的套路。
郝振东,是被骗去做诈骗的。
他的小叔告诉他:我在缅甸做游戏客服,一个月六七万,特别赚钱,你来吧。
面对高额的薪资,心动的郝振东出发前往缅甸。但抵达后,他才发现,自己踏入了魔窟。
透过他的讲述和相关报导,我们得以了解,诈骗犯是如何被精心培养出来的。
1、封闭的诈骗环境
郝振东所在的产业园里,有一栋科技楼,两栋住宿楼。
在那里,他接触的所有人都在搞诈骗。
无论是基金、股票、外汇,还是彩票、代购、裸聊……什么都有。
而且,几乎没有人敢离开产业园。
因为有缅甸当地的非法武装持枪看守。
一旦上街,华人就可能被光明正大绑架甚至杀害。
想离开缅甸也不容易,你必须支付给“公司”55000的路费,或者做够半年且诈骗超过30万。
郝振东告诉陈晓楠:那时感觉自己掉进狼坑了,环境跟监狱一样。
2、成体系的培训
在公众号“终结诈骗”里有这样一篇真实故事,提到:每个骗子“入职”都会接受系统的培训。
首先是公司规章制度培训——
例如:坚决服从安排、不能私自外出、对工作内容保密……
(来源:公众号终结诈骗)
接着进行业务培训——
从如何包装自己,到如何聊天、切入点,再到如何说服“客户”销毁证据、不要报警……都有详细的介绍。

(来源:公众号终结诈骗)
不仅培训到位,为了骗钱,骗子们自己还十分“上进”。
根据公众号“终结诈骗”,曾有警察在犯罪窝点搜到大量书籍,包括侦查类、人际沟通类等:
3、异化的价值观
杀猪盘团伙有自己的行话,从中你可以对其畸形的文化一窥一二:
杀猪盘的行骗人员俗称“狗推”。
“狗推”通过聊天和“客户”建立感情的过程,就叫“养猪”。
等到关系稳定,“客户”在诱骗下开始往诈骗平台投钱,就可以“杀猪”。
在那里,“狗推”是“屠夫”,受害者被视作“待宰的猪”,人性被彻底扭曲。
郝振东所在的“公司”,有一个笨笨的人,名叫狗娃。
他骗了一个上海女人292万。
最后这个女人直播跳楼自杀了。
但狗娃毫无内疚感,觉得有女人为自己而死,这是一种骄傲。
并且,公司每次开会都倡导大家向狗娃学习。
如果有人对女人自杀表现出心软、同情,就会被视作异端,还要遭受公司批斗。
4、在实操中泯灭的人性
在缅北,有这样一句话:要想骗到别人,你得先骗到自己。
正因为如此,“狗推”和“客户”聊天时,往往都是真情流露,以免说话露出破绽;
而新手“狗推”只会负责把“猪”养肥,“杀猪”则由组长(资深屠夫)率领二三十人的团队,集体进行。
郝振东有一个“同事”,叫阿方。
第一次,阿方骗了一个陕西女人。
那晚,一个36岁的大老爷们在郝振东面前痛哭流涕。
但等阿方第二次骗人后,他的心肠就开始变硬:我要不骗她,我就活不下去。
等到“杀猪”的次数多了,一个人就会逐渐变成技术流,将内心的情感完全压抑下去。
诈骗团队,就这样构建出了一个认知完全扭曲的世界。
在里面的人,是没有人性的。
作为屠夫,他们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团队化协作,把“猪”养肥,然后宰了。
那么,对世界仍充满美好期待的受害者,又如何以一己之力抵抗这场精心设下的骗局呢?
《和陌生人说话》采访到的杀猪盘受害者,是一位北漂5年的28岁女孩,赵静。

从采访中看来,她和很多普通女孩没什么差别——
有点自卑:觉得自己的身世经济和别人差太远,有些不自信。
渴望被爱:表面是单打独斗的性格,习惯一个人做决定,却也希望有人能看穿内里隐藏起来的脆弱。
在北京这几年,她几乎全靠自己站稳脚跟,也攒出了15万积蓄。
但日子久了,难免会有很孤独、悲伤的时候,她也想谈个恋爱让生活精彩些。
于是,就像很多年轻人一样,赵静选择上网交友。
起初,她内心还是有些戒备与防范:
网络上会有人不怀好意,但自己应该能大致区分哪些人真实,哪些人虚假。
但一段时间后,她就碰到了后来的所谓“男友”,不知不觉落入了对方设下的情感陷阱。
第一步:培养感情。
这个阶段,骗子充分展现出了他的“职业素养”,将自己打造成了一位适合赵静的完美男友。
-
真诚优秀
-
敢于暴露脆弱

-
用心关怀
-
以“共同爱好”为由,邀请下载APP
-
装作“真的关心你”
-
利用“登门槛效应”



我们都有情感的需要:被爱的需要、感到被人需要的需要、获取其他人眼中相应地位的需要…… 这些需要隐含了其他情感:爱、恨、恐惧、贪婪、希望、忠诚…… 情感既脆弱又敏感。 只要有人懂得如何诉诸我们的情感,就能欺骗我们,操纵我们,并且让我们把谬误当作真理来接受。

仅仅是动了说“不”的念头,或者想到了这种可能性,这就足以让你感到难受、紧张和焦虑。 像大多数好人一样,你之所以对说“不”反感,或许也是因为你预料自己的拒绝可能引起消极、愤怒的反应。

测试下评论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