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姿正在暴露着你的关系模式

释放双眼,带上耳机,听听看~!
图片
睡眠的科学解释你可以去查阅,而心理解释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第一、让心灵整合。
所谓 “整合” ,简单理解就是 “化解冲突” ,精神分析认为痛苦多来自 “意识与潜意识的冲突” 。
例如 “想怎么做和该怎么做的冲突”、“不想那样却偏那样的冲突”、“很想做好却做不好的冲突” 等。
我认为,“白天与黑夜” 就像 “意识与潜意识” 。
夜晚,一个人躺在床上,喧嚣远去,各种心事如涟漪层层荡开,久久不能平静。
知道吗?此刻你就处在 “自我整合” 的状态。
白天是理性忙碌的,但人必须要有感性一面,要有做错事的冲动,夜晚承载了这一面。
所谓 “睡一觉就好了” ,不是睡一觉问题解决了,而是让你恢复面对问题的元气,多了些 “没啥大不了” 的勇气。
睡眠让心灵摘下了面具,得到了喘息机会。
冲突不会让人难受,冲突带来的感受才会,而感受这东西,唯有与自己待在一起,才更入心。
第二、让意识休克。
如上所述,意识令人清醒,用来判断,用来应对各种焦虑。
“应对” 不代表和解,只是暂时规避。
 
真正和解的是要去感受这些感受、体验这些焦虑、联想这些压力。
而睡眠给意识按下暂停键,让其浮现。
像是痛苦时某人给你的安慰,说的都对但就不管用。
而他给你的拥抱、与你一同流的泪,却让你倍感抚慰——后者就是意识暂停后的心灵体验。
意识暂停,潜意识才浮现,对自己潜意识无法接受的人,睡眠一定不好。
第三、类似重生。
我甚至以为,深度睡眠就是死去,醒来就是重生。
睡眠目的在于醒来,这会对世界多一份清醒,如悲痛之余睡一觉,醒来悲伤会减弱,如获新生。
所以,有人形容过去犹如噩梦,而此刻,宛若重生。
图片
那么,“睡不好” 代表了你内心怎样的故事呢?
我把睡眠对你的影响分了三大类,分别是:睡眠的环境、睡眠的方式、睡眠的质量。
 1、睡眠的环境 
你在怎样的环境中睡得踏实?你的睡眠习惯是什么?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拿来用作探索心灵,千万别不当回事。
睡眠习惯就像某种 “仪式” 。
比如:
有人要绝对安静,有人要有点动静,有人安静反而睡不着;
有人喜欢绝对黑暗,有人喜欢昏暗,有人喜欢灯开的亮一点;
有人独自入睡,有人必须有人陪,有人喜欢搂着入睡;
有人喜欢高点的枕头,有人不枕枕头;
有人刷手机入睡,有人关机入睡;
有人蒙着头、有人裸睡,有人洗澡,有人听音乐;
有人梳理白天的事件,有人喜欢幻想;
有人必须关好门窗、检查门锁、窗帘,甚至有人没关水阀、没拔电源就睡不着……
我不能罗列所有 “睡前仪式” ,就像我无法罗列人格的多面性。
 
但你要去思考自己的,因为这与你的人格息息相关,有时仅仅是思考本身就会有所发现。
有个来访睡觉必须在床头栓根绳子,他说:“小时候半夜妈妈会留我一个人睡,我总是攥着那根灯线,害怕时就把灯拉亮。”
有个来访睡觉必须拉窗帘,且绝不全部拉死,一定会留条缝。
他说:“那感觉就像希望,像无尽黑暗中的一缕光。”
你看,仅仅这般思考,就会觉察某些发生在早年的悲伤。
还有人告诉我,他换地方睡最大的痛苦就是便秘。
排便是绝对安全、私密的事,故此判断,这个人的内心安全感很低,他无法在不熟悉的环境中适应,相反,会很慌张。
还有人必须喝酒才能入睡,如同一首歌唱的 “总是靠一点酒精的麻醉才能够睡去” 。
这是因为他有太多难以释怀的情结,仅靠夜晚是不行的,唯有酒精的协助才可以弱化意识,隔离内心。
这些习惯还很多,比如:
和伴侣各睡一头还是相拥而眠?是分被窝、分床还是分房?
是握着手、枕着胳膊边交谈边睡?还是吵架赌气睡?还是必须做爱才能睡?还
是自慰、性幻想才能睡?……
这都在不同程度反映你与亲密的距离。
而孩子,绝不直接睡去。
而是会抱个洋娃娃或泰迪熊,还有的需要讲睡前故事,有的需要搂着,有的需要妈妈不停弄出点动静,有的在床头摆上各种玩偶,为什么?
因为在孩子心中有个恐惧,睡过去了妈妈就不在了。
所以必须要各种确认妈妈在场,最大限度带着妈妈的味道入睡,这是最原始的依恋。
成年人也如此,没有好的依恋就无法安心入睡,同孩子一样,也需要各种睡前仪式来消除恐惧,获得确认。
因此,睡眠不好很可能在心底是指望不上他人的,是很难信任亲密关系的。
 2、睡眠的方式 
为了不产生阅读疲劳,我直接简化为 “睡眠姿势” 。这就好理解多了,平躺,趴着,侧卧等等。
我有个来访是全身卷曲,弓着背,低着头,蒙着眼,双手交叉抱头,手肘与膝盖靠拢——才能睡着。
不言而喻,这就是 “最佳防卫” 姿势,如同坐飞机遇到危险对乘客的要求,护住了全身最要害的:头部、面部、腹部。
可想而知,一个孩子经受了怎样的恐惧,才会如此防备不测。
还有人给我发过一张照片,早上醒来拍的被窝:偌大的双人床中间被枕头和被褥拼成了 “摇篮状” 。
如同鸟巢、蛋壳,再仔细辨认更像母亲的 “子宫” 。
她说老公出差都是这样睡的,睡的时候好好地,醒来就成了这样子。
一个怎样的人才会让自己重回婴儿?睡在襁褓中?
有意思的是,睡姿除了与早年创伤,还与在母亲子宫里的体位有关。
有朋友8岁的儿子都 “跪着睡” ,那是她怀孕时超声波拍到的胎儿姿势。
每当看到有人睡觉四亮八敞,完全 “大” 字型、啥也不盖、嘴角淌口水、肚子随呼吸上下起伏。
整张床看起来都不够用、围着床打转转的时候——我都羡慕不已。
唯有绝对安全的依恋才可有如此睡姿。事实上,如此的睡姿成年人已不多见。
图片
 3、睡眠的质量 
再次重申:睡觉习惯、仪式、睡姿与睡眠质量同等重要。
但我们总是重视后者,忽视前面的。
提到 “睡眠质量” ,人们想到的无非就是一觉到天亮还是噩梦连连还是时睡时醒。
这就绕不过去梦境,这是个大话题,感兴趣可从我以前文章中查找,应该不少,在此不谈梦。
我只十分笼统谈一点:
睡眠质量与亲密关系密切相关。
当然我指的是潜意识,在意识上你也许不会相信。
睡觉非常私密,需绝对安全。
但凡早年亲密关系质量高的孩子,就会有安全的依恋关系,这决定了你内心是否踏实、可靠、可控。
只要有这般体验,即便现实遇到麻烦,也不会严重影响睡眠。
同样,睡不好表面看来是现实压力,其实是内在可控感低,就会凝聚在心难以入眠,就是俗话说的 “想不开” 。
“想不开” 的重点是 “不可控” ,源于早年太多不可控的体验被慢慢内化,现实挫折才会令你难以入梦。
故此,本质而言:“睡不好觉,是因为你没有可依恋之人!”
图片
那么,如何改变睡眠质量也就不言自明了:
 第一 、详细观察自己睡觉习惯、环境、姿势,特别是无法理解的行为和想法,或刻意回避的、不在意的,把它们详细写出来;
 第二 、针对写出来的所有细节自由联想,想到啥也全部写出来、整理出来;
 第三 、在其中去体验,并结合现实亲密关系、联系早年成长环境,进一步探索内心,或向专业人士求助;
 第四 、养成记录梦境的习惯。
事实上,本文不会直接帮你改善睡眠,而是给你提供一个自我探索的新视角。
因为也许你从未把心灵探索与睡眠习惯联系起来,也不会认为睡眠仪式对心灵产生影响。
凡有心者,都不会轻易放过心灵成长的细节。
况且,睡觉几乎占了人生三分之二的时光,难道你不该从更深层面引发思考吗? END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心理文章自我认知

闲暇并不等于幸福,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那?

2022-1-11 20:32:59

心理文章自我认知

始终没有安全感的你,是因为什么那?

2022-1-16 22:33:3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